农村家庭毕业生为何就业率低?

时间:2015-10-22点击:

近日,有媒体报道,农村家庭毕业生失业率高,“高失业率意味着大学4年的书本知识并未给他们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”并聚焦“贫二代”现象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另外,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》也显示,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,失业率高达30.5%

毕业生之间的差距真的是简单的“贫”、“富”差距这么简单吗?一个“贫二代”就真的与能否找到工作挂钩了吗?小编认为,这或根本不是重点,就当前的人才招聘情况看,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,用人单位看的不仅仅是你所毕业学校的招牌,更多的还是注重一个人的综合能力,其中包括基础知识、专业水平、应变能力、交往交流能力等。以近期报考公务员为例,如果在面试中语言表达、应急思维、沟通交流及其举止仪态失妥,或许你就被淘汰了。

现在咱们来做一个小小的分析:城市毕业生与农村家庭毕业生就业状况有较大差距究竟是因为什么?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这与其成长环境和受教育条件有关,农村家庭毕业生父母文化程度一般不高,从小就被灌输“不好好学习,将来就会和我们一样没出息,吃苦受累。考上好大学,你将来才有出路”的思想,孩子或是想学的,但是农村家庭的父母给不了孩子辅导,因为经济拮据也不会去专门请辅导老师,更重要的是一个孩子即便有多么强烈的学习欲望,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也是不行的;另外,农村的学校老师总会这样对学生进行“鞭笞”“你如果考不上好大学,将来只能像你爸妈一样在家种地!”他们会这样告诉你“你就应该学习的机器,不要说现在我对你们要求严格,我相信将来有一天你会感激我。”如果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,将来这台机器或会成为废铁。这样的教育模式恰恰造成了农村学生能力方面的欠缺。好像农村家庭的学生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习了,而城市的孩子就不一样了,从小被家长送到各种培训班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,自小就是能歌善舞,多才多艺。也不用过于担心考不上个好大学,他们大多都是处于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之下。经济条件相对优越,家长一般也有所追求的看书学习,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的孩子。久而久之,这种差异就体现在了一个人的气质、心理、信心等各方面。不得不说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还是教育的缺失,教育其主要功能理应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精神,而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以及施以精神的压力,相对而言,农村家庭的孩子更能吃苦,更加勤奋,这应当是他们的优势所在。但是为什么却不能利用这点优势呢?

贫二代需要站出来,勇于彰显和超越自己。要知道,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,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再多,力度再大,自己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知,没有明确的要求,不付出应有的努力,外界的支持越多,贫穷代际传递的概率就越大。

(编辑:库林沛)

微信扫一扫

「好」工作来敲门

洹畔人才微博